“瓮中之鳖,非虚言也。”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赖清德此刻的处境——他的每一步行动几乎都被对方牢牢掌握,毫无隐秘可言。
赖清德即将出岛,他的行程早已被外界摸得一清二楚。正当此时,特朗普却悄然递出一份“意外大礼”,使得台海局势再度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,风云骤变。
近来,赖清德表现得十分嚣张。一方面,他不断高调发布所谓的“团结十讲”,试图凝聚内部力量;另一方面,他在台湾岛内大力推动“汉光”演习,模拟解放军登陆作战的场景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他竟计划前往巴拉圭进行访问,试图拓展所谓的外交空间。
7月14日,巴拉圭总统圣地亚哥·培尼亚向媒体确认,赖清德将在8月访问巴拉圭、危地马拉以及伯利兹。这次“出访”行程还包括在美国纽约和达拉斯的短暂停留,进行所谓的“过境”。
对于赖清德当局近期频繁放出各种“出访”信息,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谢楠指出,这背后的真正目的并非获得实质外交成果,而是借机在岛内转移矛盾,同时向外界展示某种政治姿态,谋求外部支持。
展开剩余87%近期,台湾岛内局势可谓乌烟瘴气。赖清德全力推动的“大罢免”行动即将进入关键时刻,蓝绿两党纷纷动员支持者积极投票。然而,就在这个敏感时期,台岛却遭受台风袭击,赖清德仍坚决执行“汉光41号”军演,拒绝调动台军参与抢险救灾,激起了民众的强烈不满。
最新岛内民调显示,赖清德的施政满意度跌至42.9%,不满意度攀升至44.5%,再次出现了所谓的“死亡交叉”,即支持率跌破反对率,这对赖清德是一个沉重打击。
赖清德这次出行,表面上是一次外交访问,实质上却是民进党当局用来向外界展示其“邦交存在感”的一场政治秀。过去几年,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动作频频,接连不断的军售、窜访、演讲层出不穷,但近几个月风向明显转变。
特朗普的语气明显收敛了。7月初,美国商务部宣布取消对部分中国企业的芯片出口限制,紧接着,特朗普阵营传出可能重启与中国高层交流的信号,甚至暗示不排除“再访北京”的可能。一边放松芯片限制,一边抛出橄榄枝,显然与过去那个“强硬派”形象大相径庭。
这一切背后,是美国对中美关系重新审视的结果。通胀压力、选情变化、供应链困境等现实问题,正在迫使美国调整对华政策。而赖清德此刻“窜美”,对华盛顿来说显然不是一个合适的时机。
据《南华早报》报道,赖清德计划在纽约和达拉斯进行“过境”,但这一行程已经引发华盛顿内部的分歧和争议。港媒援引外交人士分析称,赖清德若在纽约公开露面,必将激怒北京,甚至可能引发台海局势的军事升级。
更为关键的是,这种风险的激化,恰恰出现在美中双方尝试“降温”的微妙阶段。多位分析人士认为,为避免引发连锁反应,特朗普团队极有可能对赖清德的“过境”行程“踩刹车”——并非全盘拒绝,而是悄然限制其“过境规格”,避免高调公开,没有高层会晤,没有公开活动,也不允许媒体曝光,采取低调冷处理。
这并非首次发生。2024年赖清德“过境”夏威夷时,就曾遭遇过美方的“低调冷遇”,没有任何重量级官员出面接待。如今局势更为敏感,特朗普重启对华对话的意愿强烈,赖清德恐怕再次沦为政治工具。
尽管特朗普可能取消赖清德的部分行程,算是再送中国一份“政治大礼”,但这恐怕阻挡不了赖清德继续访问巴拉圭的步伐。既然赖清德的行程已经完全曝光,路线明确,时间清晰,这种状态也可称为极为罕见的“被动透明”。
那么,解放军是否有可能趁机“瓮中捉鳖”,抓住赖清德不放?笔者认为,这种操作的可能性其实很大。
首先,解放军对台岛的围绕演训早已常态化,相关军事部署和空域掌控能力日益成熟。解放军东部战区多次组织环台军演,展现了强大的作战准备能力。
就在7月16日凌晨,大陆两艘海警船出现在东沙岛附近海域,距离岛屿不到20海里。台“海巡署”通报称,“大陆海警在测试反应能力”,显示大陆海警的行动日趋频繁。
从金门、马祖、东引岛,到东沙、彭佳屿,大陆海警的常态化巡航已经成型,不仅全天候执法巡航、监控,还与东部战区军警协同作战。目标明确:不发动战争,但要形成可见、可摸、可近的实际控制。
如果赖清德执意离岛,这种“实控行为”很可能升级为更加严密的“封控态势”。换言之,解放军完全有能力将赖清德困死在台湾岛上。
其次,解放军完全可以待赖清德出岛后,迅速对台岛实施封锁,使其无法返回。同时,中方可以发布通缉令,凭借“重金诱惑”,轻松不费一兵一卒将赖清德活捉。
此次赖清德的“出访”,典型地体现了所谓的“金援外交”。不久前,巴拉圭总统培尼亚与台外事负责人林佳龙会晤时,称台湾给予巴拉圭“极其慷慨”的投资支持,表达希望推动两国关系迈向更高层次。
危地马拉总统阿雷瓦洛也在5月公开表示,愿意将“危台关系”提升到新高度。甚至有传言称,为了换取“过境”美国的机会,台湾计划购买一批波音客机(虽尚未得到确切证实)。
这些“出访”举动,究竟是外交突破,还是财政透支,岛内早已明了。有网友讽刺道:“别人是出访朋友,他是出访债主。”
更尴尬的是,过去五年里,台湾已有8个“邦交国”选择与大陆建交,这场外交拉锯战中,赖清德越打越被动。
赖清德行程曝光后,外交部和国台办连续两天强烈表态。7月15日,外交部发言人林剑重申“三个坚决反对”: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美台官方往来,坚决反对台湾领导人以任何理由窜美,坚决反对美方纵容支持“台独”分裂活动。
人民日报罕见地用上了“杂质”一词,刊发钟一平文章《赖清德才是应被打掉的“杂质”》,指出赖清德通过“团结十讲”等行为暴露了“台独”本质,他将不支持自己的人视为“杂质”,制造分裂,是岛内动乱的根源。文章强调,赖清德才是台湾和中华民族的真正“杂质”,不清除这样的“杂质”,台湾未来难有光明。
这类措辞,在官方话语体系中分量极重。
7月16日,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在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再次表态,坚决反对美国与台湾地区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,坚决反对赖清德“过境”窜美,警告赖清德当局“倚美谋独”必将失败。
在外交层面,大陆正积极推动中南美国家重新评估与台湾的关系。洪都拉斯、尼加拉瓜、巴拿马、萨尔瓦多等国的“倒向”大陆,已形成明显的“断交潮”。巴拉圭是否会成为下一个转变的国家,尚无定论。
一旦赖清德“出访”没有任何实质成果,反而可能加速“邦交国”的动摇,这并非外交突破,而是陷入“外交困局”。
台海局势,不一定要依靠战争来解决,真正的胜利,是将对手牢牢困在对方精心设计的棋局中。
赖清德想出岛,特朗普不配合,大陆则早已布好严密的战略布局。海警船常态巡航,外交系统步步紧逼,军演成了常态,岛内政治风波不断,一环紧扣一环,空间不断被压缩。
这正是战略博弈的高级手法。
“瓮中捉鳖”,不只是空喊口号,更是一场现实的布局。
无论赖清德等人如何挣扎,都无法阻止中国实现伟大统一的历史进程,“台独”分裂势力终将被历史的洪流碾压粉碎。
发布于:天津市恒正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